力兆
				 
				连云港地名的由来:花果山---从“海上神山”到西游圣境的千年演进与未来宏图
一、地名来历:沧海桑田间的“西游”定名
花果山的地名演变,是自然变迁与文化赋能共同书写的传奇。其坐落于连云港云台山核心区域,亿万年前本是孤悬海中的“海上神山”,因海市蜃楼频发更添缥缈仙气,唐宋时曾名苍梧山、青峰顶,前顶、后顶等局部称谓也在民间流传。清康熙七年的8.5级大地震后,海水退去、海峡淤积,这座海中仙山才逐渐与大陆相连,完成了“沧海变桑田”的地质跨越。
真正让“花果山”之名传遍天下的,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与《西游记》的深度绑定。吴承恩常泛舟至此登高望远,以山中的人文景观与自然风貌为原型,在书中描绘出“傲来国海中仙山”的经典场景。早在元代,此地已见“花果山”称谓,而现实中的水帘洞、南天门等景观与小说描述高度吻合,水帘洞石壁上明代“神泉普润”题刻更印证了这种关联。1936年,人文地质专家许绍蘧在《连云一瞥》中明确记载此名,1958年“花果山”摩崖碑刻的竖立,让这一称谓彻底固化并广为人知,成为承载西游文化记忆的地理符号。
二、现在盛况:5A引擎激活的文旅生态高地
如今的花果山,已是总面积84.3平方公里、坐拥136座峰峦的国家5A级景区,以“东海第一胜境”“海内四大灵山之一”的美誉成为连云港旅游的核心名片。这里既是自然宝库,拥有1700多种野生植物、200多种野生动物,更有四大“千年奇木”:东磊延福观的“玉兰王”树龄冠绝全国,孔雀沟的千年流苏为罕见雌雄同株,三元宫的19株千年银杏中,海宁禅寺雌雄双树暗合天文之说,每到深秋便铺就金黄画卷。
文化地标同样熠熠生辉。北宋天圣元年始建的阿育王塔,历经18次地震仍屹立不倒,塔内出土的鎏金银棺、汝窑瓷瓶等文物与佛陀舍利,见证着千年佛教传承;800米樱花大道串联起5000余株樱花,与古塔相映成趣,实现了古典文化与现代园林的交融。依托“西游文化”内核,景区打造了全景式体验场景,从山门的孙雕塑到水帘洞的自然奇观,每年吸引数十万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,成为连云港“海古神幽奇泉”旅游品牌中“神”韵的核心载体。
景区的蓬勃发展更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协同振兴。围绕核心景区形成的餐饮、住宿、文创等产业集群,将“西游IP”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活力,当地村民通过经营民宿、售卖特色文创与农产品,共享旅游发展红利,形成了“一山带一城、一景富一方”的发展格局。
三、未来前景:文旅融合的全域发展新蓝图
展望未来,花果山将以“西游圣境”为核心IP,构建“生态+文化+旅游”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体系,打造全国文旅融合标杆。
1. 文化IP深化:从“景观打卡”到“沉浸体验”
将进一步挖掘西游文化与本土历史的深层关联,规划建设“西游文化体验园”,通过实景演绎、互动剧本杀等形式,还原“美猴王出世”“大闹天宫”等经典场景,让游客从“看风景”升级为“入剧情”。同时,联动阿育王塔佛教文化、延福观道教底蕴,打造“佛道文化寻踪线”,举办樱花文化节、玉兰赏花季等特色活动,形成“一核多元”的文化体验矩阵。
2. 全域资源整合:构建“大花果山”旅游圈
以花果山5A景区为核心,整合周边渔湾、孔雀沟、东磊等景区资源,打造徒步探险、亲子研学、康养度假等多条主题线路。依托云台山环绕公路,完善“景区—村落—城市”的交通接驳体系,推动旅游要素向周边辐射,实现“单点爆款”到“全域精品”的升级。
3. 产业能级提升:赋能乡村与品牌升级
针对农家土特产品,建立“花果山”品牌标准化体系,通过电商平台与景区门店联动,将云雾茶、山果等特产转化为高端文旅商品。引导周边民宿抱团发展,融入西游主题与乡土特色,制定统一服务标准,打造“大圣故里民宿集群”。同时培育文创设计、数字文旅等新业态,推动“旅游+”产业融合,让花果山不仅是文化地标,更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经济引擎。
从海中神山到西游圣境,从单一景区到全域支点,花果山的演进之路,正是自然禀赋与文化力量共生共荣的生动写照。未来,这座承载着千年记忆与无限想象的名山,必将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续写新的传奇。#分享城市新鲜事#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