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来源:【咸宁新闻网】
云港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自2025 年 3 月起,开展 “铭刻抗战历史,传承时代精神”艺术创作三下乡实践活动,以青口战役中十八位八路军战士为原型,创作《青口十八勇士》系列木刻版画,并捐赠给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,社会效应良好。

师生团队考察抗日山抗日烈士纪念塔
一、创新“师生协同共创”主体机制,激活育人内生动力
活动以师生协同共创机制为主体,以学生素养培育和能力进阶为中心,形成贯通 “场域・场景・情感” 的三维育人生态体系。
该机制打破传统师生界限,营造平等、互动、共创的教学氛围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专业技能,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,教师也实现自我成长,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。
活动期间,师生团队深入抗日山、火叉巷等革命文化场馆。史料考证阶段,学生运用文献研究法,从多渠道收集相关史料;创作构思阶段,开展头脑风暴,结合当代审美提出新颖创意;技法实践阶段,师生共同研究木刻版画刀法,探索适合表现英雄形象的刀法组合。如利用线条疏密营造战斗氛围,通过色彩对比烘托英雄气概,为作品注入深厚文化内涵。

学生开展实地考察
二、贯通“场景情”三维育人架构,构建全息沉浸式生态
连云港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抓住 “十四五” 学科专业规划建设契机,创建贯通 “场域・场景・情感” 的三维育人架构,形成全息沉浸式育人生态体系。
场域拓展:搭建多元实践平台,夯实育人根基
美术学院拓展红色实训基地,构建以 “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”“火叉巷”“抗日山烈士纪念馆” 为核心的场域支撑体系。师生团队深入这些场馆,通过参观展品、聆听讲解、查阅档案等,了解勇士事迹,感受历史变迁,缅怀英雄功绩。这些实地考察为师生提供了丰富创作素材和深刻历史感悟,构建起 “铸魂 — 润心 — 笃行” 的育人场域,提升了师生的文化认同与职业精神。
场景重构:打造故事化场景,实现深度渗透
通过红色木刻版画展现 “青口十八勇士” 英雄事迹,是对英雄的缅怀和红色文化的传承。1941 年春,八路军 115 师发起青口战役,十八名战士在撤出战斗时被日伪军围困于火叉巷,与敌人殊死激战,大部分壮烈牺牲。
此次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示、角色扮演等环节,依托故事化场景搭建,使红色基因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。师生团队通过 “史料考证 — 艺术构思 — 技法实践” 等环节,全方位挖掘英雄故事,实现对抗战岁月的情境重构。
情感浸润:融入红色文化元素,激发爱国情怀
美术学院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资源,将其融入创作实践全过程。师生团队奔赴抗日山、彦涵美术馆等场馆参观学习,沉浸式体验抗日军民事迹和木刻版画艺术魅力。

彦涵作为杰出校友和版画家,其作品强调人民性和时代性,为师生提供了灵感。师生通过与抗战历史、经典作品近距离接触,感受到其中承载的厚重历史和革命精神,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爱国情怀。
彦涵《当敌人搜山的时候》木刻版画 1943年

师生团队开展“青口十八勇士”版画技法实践
三、活动成果获社会广泛关注,铭刻红色基因永传承
连云港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师生将《青口十八勇士》系列版画作品捐赠给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。馆长刘光亚评价作品既保留抗战木刻的遒劲刀法,又融入当代审美语言,为革命文物展陈注入新活力。
捐赠活动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,多家媒体进行报道。此次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艺术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,让师生领悟了抗战精神内涵,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,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支持,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弘扬。
展望未来,学院将继续深化三维育人生态教学模式,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内涵和形式,加强与区域文化产业合作,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展示平台,培养更多高素质美术人才,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光芒,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。

师生团队向市革命纪念馆捐赠“青口十八勇士”版画作品
展望未来,连云港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将继续深化“场域·场景·情感”三维育人生态的教学模式,不断丰富艺术实践活动的内涵和形式,进一步加强与区域文化产业的深度合作,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经验和展示平台,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美术人才,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。
(通讯员:连云港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 王志)
本文来自【咸宁新闻网】,仅代表作者观点。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。
ID:jrtt
举报
